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蟳埔民俗文化

晋江大桥将晋江,石狮与东海紧密地联系起来
闽南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有了闽南三渔女-- 惠安女,蟳埔女及湄洲女而变得风情万种。三渔女因贤惠及勤劳而闻名遐迩,她们更以独具风采的服装及发型而吸引众多目光。

这趟难得有机会到福建,除了探亲,了解三大渔女文化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本祖籍惠安,对于惠安或多或少都有点认识,但对于蟳埔及湄洲文化却一概不知。

蟳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远处的晋江大桥将晋江、石狮与东海紧密地联系起来荣幸认识蔡锦标先生,一位好客的泉州石狮的生意人,因为有了锦标兄的带领及热情蟳埔阿嬤的指路,让我对这次的蟳埔文化大开眼界。

跟随指示,景点就在前方
一路上我难于把蟳埔文化与阿拉伯后裔联想一起,经锦标兄解说后方知因当年的丝绸之路,阿拉伯把中亚文化带进,带进了中国传统中没有的部分,中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及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

走进蟳埔村。处处可看到头上插满鲜花的妇女,贤惠勤劳的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蟳浦阿姨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圆髻四周用鲜花的花蕾或花苞串成花环圈戴在发髻上,发髻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然后在髻心两旁插上几枝色彩艳丽的红色簪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头上花园,当蟳埔阿姨垂头挖海蛎,朝天的鲜艳头上花圈,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她们头戴簪花围、髻插象牙筷,独特的头饰,别具一格,就像开在头上的小花园,一个头上的花圃。

感谢这两位在闲聊的蟳埔阿嬤给予指路

蟳埔村除了因蟳埔阿姨那美丽动人的头上花园而名闻遐迩外,更令我好奇的是蟳埔的建筑文化。“精美的蚝壳”美得让人陶醉。中亚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营造出独具一格的蚝壳。一大块的蚝壳用来装饰房子的确有创意,白白层叠的蚝壳墙,弯弯翘角的屋檐,红红四方的窗框,构成了蟳埔独有建筑文化。

蟳埔因为地势关系,盛产蚝仔,蚝仔又称蚵仔或海蛎。走入村子,海腥味扑面而来,村里随处可见地上堆着类似墙上蚝壳的贝类,其实蚝壳厝的蚝壳并非以当地的蚝壳层叠成的,据专家考证,这些壳厝用的蚝壳来自遥远的非洲东海岸。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及重量货物的商船都从蟳埔起航,
精美的蚝壳厝,美得让人陶醉

然后往世界各地驾驶。当返航的时候,商船运载的玛瑙、香料等货物往往较少而且较轻,重心不稳的船只,就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蚝壳装在船上压舱以便顺利回航,载回来后的蚝壳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拾起这些被丢弃的蚝壳,废物利用,蚝壳拌上海泥建起了房子,便形成了这种壳厝 据说壳厝的特性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防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不怕蛀虫、经济实用,而且它的墙体 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蚝的美誉。 

蟳浦村,一个我非常陌生的地方,多亏锦标兄的帮忙,我终于到达了。但天气炎热的关系,路上只见到几位蟳埔女。猜想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或许她们如惠安女一样,喜欢趁早到市集摆卖或购买。若真有其事,那蟳浦女头上的鲜花将成为热闹早市的一片花海。

白白层叠的蚝壳墙
由于同一天要赶到惠安与父母会合,所以无法和蟳埔阿姨以他们熟悉的闽南语交谈以及没时间深度的去了解蟳埔文化。

再见了蟳埔,再见了“精美的蚝壳厝”。若有机会,我会再来。。。。。













代已久,蚝壳开始凋零
年代已久,“蚝壳已破败不堪,成了残垣断壁

与“蚝壳”零距离接触
白白层叠的蚝壳墙,红红四方的窗框

吃苦耐劳,诚恳朴实的蟳埔女,处处可见她们在挖蚝

废弃的“蚝壳厝
村子写有” 蟳埔“二字的石头。感谢锦标兄的带领

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的广告宣传特别显眼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