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福建省最美乡村 ------- 崇武大岞

惠安女头戴花头巾,常让人误会是回教徒
告别了泉州丰泽区的蟳埔村,在泉州市的客运中心乘坐开往崇武的中巴。曾在印尼乘坐过八九个钟头车程的我,这趟泉州到崇武一小时半的车程,感觉一眨眼就到。崇武属于泉州其中一个镇,崇武的石雕闻名中外,沿途各式各样的石雕,栩栩如生,若喜欢石雕,崇武不会让你失望。

石雕不是我到崇武的目标,探访远方的亲戚,了解惠安文化是我最大的兴趣。崇武的大岞村与小岞村是大多数惠安女的聚居地,但两者在服装方面有所不同。从崇武汽车终点站下车,再以RMB2打摩托,20分钟就可到达大岞小学门口,经过《大岞欢迎你》的过街招牌,我的惠安深度之旅正式开始。


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独具一格,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其典型特征是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所以人们称它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贤惠能干的惠安女,几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奶奶曾告诉我中国封建的恶习,给惠安女来了许多苦难。婚后长期住在娘家,一年只能几次偷偷的在夜晚里与丈夫相会,等待孩子出生后方能光明正大住婆家。当时惠安女在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

曾看过诗人《舒婷》在一段形容惠安女的诗词中写道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古老传统对女性的捆绑及束缚,隐约透露出惠安女的忧与伤。

三天两夜的惠安之旅,让我看到现代女性与传统惠安女的区别。网路搜寻的惠安女,梳妆上镜,容貌姣美,美得让人无法招架。而我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惠安女,皮肤粗燥黝黑,虽然没有华丽气派的衣裳,没有天使般的面孔,但她们脸上依然流露着满足及自信的神情,这与《舒婷》形容当年的惠安女与现今的惠安女有所不同,也许海风蓝天白云塑造出来的气质及世人的肯定,让她们多了份自信。



鱼卷是惠安出名土产,这位买鱼卷的妇女,与我妈妈闲聊时,被我的快门捕捉

惠安女大多传统保守,贤惠能干,勤俭持家,朴实善良、她们不追潮流、安分守己,即使长的不怎样, 也让人觉得她们有特色,有气质,有内涵。有者长得漂亮,也不喜出风头。我眼前内敛的惠安女要比网络搜寻的惠安美女来的生动。

惠安女头戴花头巾,常让人误会是信奉回教,其实靠海的惠安,讨海捕鱼是他们最大的生活来源,打鱼的一般都膜拜妈祖,她们是中国最大民族的一份子--- 汉族。我在与惠安女言谈中,才发觉原来惠安女不精通普通话,她们都讲闽南语,她们从小就不受教育,的确是持有女人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她们受到地方传统思想的影响,知道女人主内,男人主外,一切以男人为中心,她们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同时至今她们仍会各安天命地继承祖先传下来的男女分工,干起建筑搬运,挑担,捕鱼,修船及补网的粗活。

表嫂性格温和善良,是非常传统的惠安女
我表嫂是道道地地的惠安女,温和善良,视家庭为自己生活的中心,虽然同样没受过教育,但精明能干,勤赴耐劳,白天店铺帮忙,回到家里也会自觉地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温馨舒适。惠安女是那种可以站在男人背后,默默支持和奉献的女人。


在这次的探亲中,也看到惠安女在婚姻上的执着,她们思想传统,感情专一。一位年轻寡妇,丈夫前几年癌症离去,见我们到访,心存感激。为了孩子,她对家庭不离不弃,不希望、不容许
这些奖状是母亲与孩子的一种奖励及肯定
改嫁在自己的婚姻生活里出现。所幸孩子乖巧听话,学业标青是这位母亲最大的安慰。我立刻拿起相机,按下快门,把贴在墙壁上的好孩子奖状给拍下,算是给她及孩子的一种鼓励及肯定。


海风蓝天白云已塑造出内敛的惠安女











返回厦门的前一晚,有机会与侄女(表哥的女儿)闲聊,她告诉我,从小至今不曾穿过惠安服装,更何况是头巾。或许以传统标准去衡量,惠安女是女性中的珍宝。但以现代眼光去审视,她们显得老土、落伍。新时代的惠安女啊!那些堪称汉族服饰奇葩的服饰,会不会因为没有你们的继续发扬,而被锁进箱底 ,永远消失呢?这点的确受到当地惠安女的关注。曾梅霞,一位道地的惠安女发起弘扬惠安精神,传播地方文化,让外人对惠安女有更多的认识。


优良文化应该继续发扬,缺点的需要改进,去芜存菁,那么方能塑造出更优美的惠安文化

喜见了蟳埔女及惠安女后,可惜时间上的不允许,没机会到湄洲岛见识另一个海女 - 湄洲女,使我在这段行程中无法标上句号。也好,这意味着若干年后,我会重游福建,再回到蟳埔村,弥补这趟没深度了解及正面拍摄头上百花争艳的蟳埔女,然后轮渡湄洲岛会见喜爱深蓝上衣黑裤及帆船般发型的湄洲女,并在我的福建路线画上句号。


喜爱深蓝上衣黑裤的湄洲女,帆船发型是亮点。照片来自网络。


惠安女 - 一个艺术家,摄影师想深度了解的海女
来自各地的摄影人,不会放弃拍摄惠安女的每个角度
银饰腰带,真的约束捆绑惠安女的一生吗 ?
花头巾里的头发,都是扎两个辫子

年老的惠安女,不再戴花头巾

来自苏州的摄影团

曾梅霞 - 一位弘扬惠安精神的惠安女,庆幸这次的惠安行也遇见她
惠安女 1

惠安女 2

摄于惠女风情园 1

惠安女 3

摄于惠女风情园 2

惠安女服装 

摄于惠女风情园 3
惠安女湖边洗衣一景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蟳埔民俗文化

晋江大桥将晋江,石狮与东海紧密地联系起来
闽南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有了闽南三渔女-- 惠安女,蟳埔女及湄洲女而变得风情万种。三渔女因贤惠及勤劳而闻名遐迩,她们更以独具风采的服装及发型而吸引众多目光。

这趟难得有机会到福建,除了探亲,了解三大渔女文化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本祖籍惠安,对于惠安或多或少都有点认识,但对于蟳埔及湄洲文化却一概不知。

蟳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远处的晋江大桥将晋江、石狮与东海紧密地联系起来荣幸认识蔡锦标先生,一位好客的泉州石狮的生意人,因为有了锦标兄的带领及热情蟳埔阿嬤的指路,让我对这次的蟳埔文化大开眼界。

跟随指示,景点就在前方
一路上我难于把蟳埔文化与阿拉伯后裔联想一起,经锦标兄解说后方知因当年的丝绸之路,阿拉伯把中亚文化带进,带进了中国传统中没有的部分,中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及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

走进蟳埔村。处处可看到头上插满鲜花的妇女,贤惠勤劳的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蟳浦阿姨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圆髻四周用鲜花的花蕾或花苞串成花环圈戴在发髻上,发髻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然后在髻心两旁插上几枝色彩艳丽的红色簪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头上花园,当蟳埔阿姨垂头挖海蛎,朝天的鲜艳头上花圈,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她们头戴簪花围、髻插象牙筷,独特的头饰,别具一格,就像开在头上的小花园,一个头上的花圃。

感谢这两位在闲聊的蟳埔阿嬤给予指路

蟳埔村除了因蟳埔阿姨那美丽动人的头上花园而名闻遐迩外,更令我好奇的是蟳埔的建筑文化。“精美的蚝壳”美得让人陶醉。中亚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营造出独具一格的蚝壳。一大块的蚝壳用来装饰房子的确有创意,白白层叠的蚝壳墙,弯弯翘角的屋檐,红红四方的窗框,构成了蟳埔独有建筑文化。

蟳埔因为地势关系,盛产蚝仔,蚝仔又称蚵仔或海蛎。走入村子,海腥味扑面而来,村里随处可见地上堆着类似墙上蚝壳的贝类,其实蚝壳厝的蚝壳并非以当地的蚝壳层叠成的,据专家考证,这些壳厝用的蚝壳来自遥远的非洲东海岸。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及重量货物的商船都从蟳埔起航,
精美的蚝壳厝,美得让人陶醉

然后往世界各地驾驶。当返航的时候,商船运载的玛瑙、香料等货物往往较少而且较轻,重心不稳的船只,就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蚝壳装在船上压舱以便顺利回航,载回来后的蚝壳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拾起这些被丢弃的蚝壳,废物利用,蚝壳拌上海泥建起了房子,便形成了这种壳厝 据说壳厝的特性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防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不怕蛀虫、经济实用,而且它的墙体 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蚝的美誉。 

蟳浦村,一个我非常陌生的地方,多亏锦标兄的帮忙,我终于到达了。但天气炎热的关系,路上只见到几位蟳埔女。猜想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或许她们如惠安女一样,喜欢趁早到市集摆卖或购买。若真有其事,那蟳浦女头上的鲜花将成为热闹早市的一片花海。

白白层叠的蚝壳墙
由于同一天要赶到惠安与父母会合,所以无法和蟳埔阿姨以他们熟悉的闽南语交谈以及没时间深度的去了解蟳埔文化。

再见了蟳埔,再见了“精美的蚝壳厝”。若有机会,我会再来。。。。。













代已久,蚝壳开始凋零
年代已久,“蚝壳已破败不堪,成了残垣断壁

与“蚝壳”零距离接触
白白层叠的蚝壳墙,红红四方的窗框

吃苦耐劳,诚恳朴实的蟳埔女,处处可见她们在挖蚝

废弃的“蚝壳厝
村子写有” 蟳埔“二字的石头。感谢锦标兄的带领

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的广告宣传特别显眼